万俊毅:扛稳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全会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深刻洞察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基础上对稳粮保供工作的新部署,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是首要任务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重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安全。早在1982年,中央就对省级行政区实行粮食征购、销售和调拨包干管理。经过40年的实践探索,“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日渐完善。自1988年开始,政府实施多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生产能力。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向世界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约占世界1/5的人口。
然而,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的压力从未减轻。一是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挤占生产农产品的耕地空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自第二次调查以来的10年间已经减少1.13亿亩,虽然全国实现耕地规划保有量目标,但是半数省份突破耕地保有量的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二是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农产品用于维生,加上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使得居民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目前,我国14亿多人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全球化逆流涌现,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挑战巨大。
三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对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居民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更加安全、更加营养、更加健康。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但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生产安全受到较大影响。
以“大食物观”推进重要农产品供给
悠悠万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乃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为此,需要树立“大食物观”,深化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内涵。
首先,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的任务。粮食是刚性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任务。伴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居民对饮食健康的诉求日趋强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多样。粮食安全的核心要义,已从主粮总量保障、居民随时可获,延伸为满足多样饮食需要的食物安全。
其次,要实现各类食物的供求平衡。从供热供能的功能视角审视,重要农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由于耕地面积和可用国土有限,需要处理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可能存在的生产空间竞争问题,需要避免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供给大幅波动,妥善化解重要农产品在产业低谷时期的非理性去产能难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粮食安全才更有保障。
最后,不能只盯着向耕地要食物。我国山水田林湖草沙资源十分丰富,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除了向耕地要食物外,也要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还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利用生物科技,向生物产业要热量要蛋白。总之,要全方位多渠道挖掘食物供给潜力。
多措并举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一是压实地方党政的稳粮保供责任,实施与国土资源匹配的精准考核。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即使是主销区,也要像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那样,千方百计保粮食播种面积,殚精竭虑保粮食产量;推进重要农产品安全责任考核,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藏粮于技”谋食物资源。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抓好重要农产品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紧盯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做强供应链;推进农业科技攻关,向科技要多样化食物,用科技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三是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提高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化粮食产区和销区合作机制,决不能让产粮区抓粮吃亏;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种粮农民补贴力度,推广普及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切实让各类主体种粮有利可图。
四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把耕地保有量和农田保有任务足额带位置下达落实,实行刚性考核和终身追责;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改造中低产土地,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和管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统筹深挖山水田林湖草沙资源,提升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能力。
五是加强重要农产品供应链监测预警,扛好重要农产品保供责任。在重要农产品保供领域落实“四个优先”,构筑各类食物生产的要素集聚平台;防范应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稳定性;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开创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新局面。
【作者:万俊毅,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届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90)的阶段性成果】
南方日报2022-3-28 A11版